|
|
|
|
|
|
|
大家有好的建议请在这里留言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人物传记——戴平万传
文章来源:管理员 2006.3.25添加
戴平万,原名戴均,小名再岳,归湖溪口村人,清光绪29年癸卯(1903)诞生。戴均是小时学名,上大学改名戴平万。二十年代——四十年代初,发表论文、文章,笔号则用戴万叶、庄错、岳昭、君博。
戴出身于世代书香家庭,曾祖父戴介圃(维祺)是清道光九年巳丑1829年乡试举人,祖父戴漉巾(清元)清咸丰六年丙辰1856年乡试举人,著有诗稿。父戴仙涛,又名贞素,字祺孙,乳名亦昌,文章作品,笔号贝铼,清光绪戊戌末科秀才,能诗词又擅长书法,一生从事教育。
平万八岁入私塾,十一岁至县城进学堂,住潮州岳伯亭总兵巷“双枯书屋”,就学城南小学,1918年城南小学毕业,考进广东省立潮州中学(后改名金山中学)。同期江东红砂寮洪灵菲同志,亦考进潮州中学,一同年级,志趣日同,成为挚友。读书之余,酷爱文学,写诗填词,每于暑期都到潮州铁巷跟老师学筝扬琴。
在潮州中学后期,正值“五`四”运动浪潮席卷全国之精神感召下,如饥似渴阅读进步书刊,参加爱国运动,接受新思想之洗礼,为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奠下思想基础。
1922年夏,潮州中学毕业,同洪灵菲考进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西语系(中山大学前身)。进大学以后,醉心研究中外文学,便有所认识,却未找到自己的出路,渴望着冲破出旧中国的牢笼。其时恰好许美勋在《大岭东报》倡议组织潮汕地区新文学团体。乃与洪灵菲马上写信表示赞同和支持。不久,便组织《火焰社》。遂在《大岭东报》上创办了《火焰周刊》,而和洪灵菲经常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作品和文章。
1924年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。孙中山决定联俄、联共、扶助农工三大政策。从此,广州成了“革命策源地”。与洪灵菲受到许生魂启发下,方始参加学生运动,在高师内部组织“潮州同学会”,出版学会年刊,还组织“潮州旅穗革命同志会”,先参加国民党左派。1925年6月23日参加“五`卅”运动示威游行。1926年夏天,“高师”毕业回家,筹措出国经费。后政局变化,蒋介石借“清党”为名,屠杀共产党人,戴平万时在暹罗,过着流亡生活,而遇洪灵菲亦流亡从“实叻”到暹,便同回到上海。秋,周恩来、朱德、叶挺等同志率领“八`一”南昌起义,红军进驻潮汕,在潮安7天,史称“七日红”。因形势急变,旋即撤离。平万时在上海,得知红军进驻潮汕,即与洪灵菲乘轮船回潮,船中得悉红军撤离,乃至汕头登岸后,绕道红砂寮在洪灵菲家隐匿,其母庄氏得悉去见过一面。
不久,同洪灵菲往海陆丰,参加彭湃同志领导的农民运动。失败后,静经香港回上海。此后,便在上海做革命工作,从事文化,发表文章,为革命,为党的文化宣传工作。
1930年,妻在上海产一女孩,取名戴丽枝,1932年妻又在上海产一男孩,做名戴抗。1937年“七`七”卢沟桥事变,组织“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”。“八`一三”淞沪战争爆发,在上海召开欢迎郭沫若回国和“狱中七君子”出狱等事项,都是抗日救亡工作。
同年十月,地下党组织成立“文委”,平万是成员之一,“文委”是党在文艺界的领导机构。11月12日上海失守,上海救亡文艺工作者,有的搬入内地,有的去抗日根据地。平万本人,还留在孤岛坚持“文艺”斗争,作出了很大贡献。
1938年担任“上海一日”报刊第二部《苦难》编辑,还负责地下党办《新中国文艺从刊》的编辑,1939年——1940年《新中国文艺从刊》共出版四期而停办,平万转作为《文艺新闻报》编辑,1940年11月党派往苏北根据地去。先到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报告,再由华中局派往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任文学系教授。1941年5月由华中局赴苏中区党校任校长兼教导主任。1945年春在党校所在地兴化县鹤儿渣村上的水塘里溺死,塟在当地,林淡秋同志写了“作家戴平万之墓”的墓碑,享年42岁。
摘自《归湖镇志》
|
!!声明:本网站所发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若有任何问题请联系网管。
|
|